午时指的是什么生肖?
这个午时,得细分一下! 传统上的子时,是23点到1点;而午时是11点到13点。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子时和午时的概念。 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子时和午时,是在十二地支中,代表阴阳交替时刻的“子”时与“午”时。即夜半的子时分,和日中的午时。 为什么要这么区分呢?因为在这特殊的“子”时与“午”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 在正月、二月、三月……十月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都指向东方——寅位(如图) 从正月的夜半开始,每天太阳重新照耀大地的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提前50分钟,在正月、二月、三月……这每个月的“子”时,都是“阴盛阳微”的时刻,正如《黄帝内经·灵柩》所云: “阴盛阳微,故月事以时下。” 所以农历一月、二月等,正是女子月经的来潮时期。
然而在十一月、十二月……四月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每逢这些月份,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西偏南的位置。到了四月的“子”时,虽然仍然是夜半时间,但却是“陽盛陰微”的时刻了。所以此时节,也是男女性生命高潮的开始。因此中医也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那在如此特殊的“子”时或者“午”时,是否有什么特征呢? 其实有的,而且特点还很多!
首先,在这个时段,一昼夜有“阴盛阳微”“陽盛陰微”的交替变化,因而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也是交替变化的(如上图红绿区域长度)。比如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到了春分以后,黑夜也就一天天缩短。
其次,在这特别的“子”时或“午”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是一个“取中间值”的情况。因为冬至以后,太阳距离地球最近,而夏至之后,太阳又离地球最远。所以在节气上,有一分隔开冬夏两季的“春分”和“秋分”,以及分隔开春秋两季的“小寒”和大寒。
在这种“阳盛阴微”,或者“阴盛阳微”的情况下,人体的外环境也会有所体现。比如在“阳盛阴微”的午时,地面的热气蒸腾,人走在街上容易出汗;而在“阴盛阳微”的子时,人的体温处于较低水平,很容易受凉感冒。 还有月亮圆缺变化的特点——“盈亏”,也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满月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衰弱;而在朔(新月)日,则阴气旺盛,阳气虚弱。所以中医认为,在满月的时候,人生阳气最为旺盛,身体机能达到一个高点,因此最适合养生。反之,在朔日,就要注意节制欲望,避免消耗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