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战功是什么生肖?
这个典故和牛没多大关系,主要讲的是虎的勇猛。 这个故事出现在《三国志》裴松之注里,原文比较长,我剪切了一部分。 裴松之在注解这段故事时,引用了另一段记载,说明张飞的脾气不仅大而且还很倔,他跟诸葛亮、赵云等性格都不同,他要是发起脾气来,谁都劝不住。 这大概是张飞立下的最大的功劳了,单枪匹马去救赵云。 张飞一生征战无数,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谥号“桓”。 “桓”是什么意思呢? 《晋书·宣帝纪论》里有解释:“桓,武也。有功伐曰桓。” 张飞这个人能打能抗,而且功劳也很大,所以谥号是“桓”。
为什么说他这个谥号跟老虎有关呢? 我们在看小说或者戏剧的时候,经常看到“虎痴”这样的词儿。 其实这不是作者编造的,在古代的确有人这么称呼曹操。 因为曹操的字叫“孟德”,汉朝时候有个风俗,长辈给晚辈起名的时候,不喜欢用同音字,怕日后听错。 但是曹操这个“孟德”这个名字,到他那一代已经变成了“德操”。 这可惹恼了曹操的儿子曹丕。 建安二十年(215年)九月,曹丕篡汉称帝后,因为父亲的名字被汉臣们称为“孟德”,很不高兴,就下了一道诏书,让百官不得再用这个称号。 有这样一道诏书在前,百官再敢乱叫“孟德”,那就是触霉头了。 可是曹丕没想到,他的弟弟曹彰外号“横野将军”,性情粗暴,特别勇武,人称“黄须儿”。 这个外号里面有个“胡”字,按规矩犯了姓“曹”的讳。 于是曹彰的外号就变成了“胡武”。 后来曹彰随司马懿出征辽东,在途中病故,魏明帝曹睿认为他是征虏将军,应该加“征虏”两个字作为谥号。 可是一想,他老子叫他“孟德”叫惯了,这时候改口不好听,于是就把他的“戎侯”谥号改为“桓侯”。 这就跟张飞那个谥号“桓”对上了。 不光是曹彰,另外一位猛将张郃也得到了同一个谥号。 这是因为张郃与曹彰一样,也有外号“张白虎”。 张郃的这个外号也是出了名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他说:“郃文武双全,雄峻杰出。” 大意是说张郃这人武功文才都很高,像只雄壮的兔子。
《世说新语》里也提到过他的外號:“张公(郃)巧思过人。” 他这个外号里的“兔”字可能也是忌讳,于是张郃就成了“张皇甫”。 后来晋朝时候,为了避司马昭的讳,又把他改名为“张翼”。 这位“张翼”就是张飞的弟弟。 三国故事流传下来的很多,但是大部分都跟正史差不了多少,只有少部分的细节可能是演义作者虚构的。 比如关羽的“美髯公”的外号就可能是演义虚构的。 正史上并没有提到关羽留胡子。 《三国志》里说到关羽形象的时候,只提到了他“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 也就是说关羽可能比较傲气,但是不见得留胡子。 而张飞的形象,裴松之注三国的作者们在介绍的时候,专门提了一嘴:“羽眉黑而有须。” 也就是关羽的眉毛和胡子都是黑的。 张飞却不一样,《三国志》里提到他的时候,多次提到他“容貌甚伟”,而且“身长八尺有余”,这些记录里都没有提到他的胡子。 可见张飞的胡子有可能是演义作者加上去的。 为什么要给张飞安排一个留着胡子的人设呢? 我猜测大概是作者觉得不这样不足以体现张飞的勇悍。 其实这也符合中国古典文学塑造英雄形象的一贯特点。 中国古典文学中很多英武不凡的人物,都是留胡子的大叔。 比如《水浒传》李逵、石秀,《说岳全传》高庞,还有《杨家将》里的杨令公等等。 这些人都是留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