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谁是东家?
老鼠! 牛在旧时民间被称为“黄牛”,“黄牛”在古代为农家主要劳力,耕田、拉车全靠它。而到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黄牛”逐渐被机械化替代,成为牧场放牧食草的“奶牛”。然而无论怎样变化,牛还是那个牛,只是用途发生了变化;而且它在十二生肖中地位一直保持在前列。
老虎在民间被称为“大虫”或“山君”,它是森林之王,百兽之胆。如果某地出现旱涝灾害,农民生活艰难,往往求告于虎神,期望它保佑风调雨顺。虎虽然凶狠,但在人们心目中地位却非常高。
兔是在古代神话中被作为月亮神的坐骑。《山海经·大荒西经》中就有“月氏(兔)”,《小雅·白驹》也有“月其走兽”,说明兔子在古时是人们熟悉的月亮上的动物。因此当人们看到夜空中圆圆的月亮时,就会想起可爱的兔子。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先神灵和民族英雄。在古人心目中,它与凤、龟等一起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礼记·礼器》中有“龙子十有二”的说法,孔颖达注日:“谓其图形,有像龙形者,有似蜥蜴者。”可见龙的形象在古人眼中非常多样,但是大多具有“鳞甲”“角”“须”“爪”等明显特征,且多为“神异”之物。
蛇与龙一样,也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物。《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了一个叫做“诸沃之野”的地方,该处的居民“美如冠玉”,“人面虎身”,“尾长四尺”,这种人身虎尾的动物被当地人称作“夸父”,即“夸族的一个大爷”的意思。其实他就是一个大腿粗尾巴细的长相奇特的巨人。
马在人们心中是最忠诚的伙伴。古时候行军打仗时“马”与“兵”常常连在一起,在作战地图上用一个符号表示,象征“马到成功”的意思。汉代的“金马门”,唐朝的“翰林院”,都用来指代官职。而民间对马的尊称则是“千里驹”“龙马精神”等等。
羊是古代祭祀中最常见的牺牲之一。《周礼·祠夫》中有“祭祀共牲牷(shèng quán)”的话,意思是指祭祀时用羊做成的肉羹。另外,由于古时祭祀多在冬天进行,而寒冬草木凋零,只有羊“跪乳”的习惯没有被改变,因而羊便成了“孝悌”的象征。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第八位。关于它的来历,《尚书大传》中有一记载:“舜葬于苍梧之野,尧曰:‘吾闻黄帝没,玄鸟衔帝贝,弃之于河。’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焉。群臣循江而下迎尸,舟之中室,水为之漫淹。天子七庙,舜考祀,其神在焉。”也就是说,舜死后,他的灵魂进入了西王母的神殿,并化为一只赤色的猴子。后来,这只神奇的猴子又回到了炎黄子孙的家园——中原地带。于是,猴自然成为了中华民族祖先的一种化身。
鸡是人类驯养的禽类,与人类关系密切。《诗经》中就记载了周代民间养雉(鸡)、赌雉的风俗习惯,而汉代的《周礼》中甚至具体规定了赌雉的规矩。除了用于赌博外,鸡还有重要用途,那就是报晓。古时没有时钟,人们只能根据雄鸡每天清晨啼鸣来提醒时间,因此鸡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以磨练兮,胡然寤寐而陈伏。”说的就是每天早上饮用朝露,晚上咀嚼菊花。可见,古人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不但早睡早起,而且一日两餐,与现在有很大不同。
狗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古代,狗的作用主要是看家和守护。在民居中大门两侧常有一副对联:“开门迎紫气;闭门集白云。”这其中的“开门”其实就指的是开门犬,即守门的狗;而“关门”则是指守山的猎犬。所以古代文学作品中常有“烈焰蒸腾,开门犬吠”“犬吠深巷,鸡鸣桑树巅”等诗句。
猪又名“亥猪”“乌金”。《红楼梦》中尤二姐就自称“我是晦气了,你倒比我好的……”这“晦气”其实就是“亥猪”之意,因为猪是十二地支中“亥”的本象。而在古代人们看来,“亥”又是代表“阴”,是阴气积盛之地,所以用“亥”来寓意不好的事情也很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