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学校学生捐赠多少合适?
作为一个曾经在校园里参加过募捐活动的志愿者,以个人的经验来看,个人捐赠三六九等,高校募捐学校带头,唯唯诺耳。 个人捐赠三六九等 这个说法有些意思,不过确实如此。
一开始的意愿表达是最高的,很多人经过思考,了解了疫情的严重性和防疫物资的紧缺之后,会购买或者编写捐款链接里面的项目进行捐赠。这部分人的意愿来自于对社会的关切。
中间的一批人是学校或者工作单位号召大家捐款,不主动不行的那批人。他们或者因为同情,或者因为感动,或者因为从众心理,或者因为服从意识(包括入党志愿书里面的服从党组织安排)进行捐赠。这部分人的意愿程度相对前三类而言要偏低。
最后一类就是被动员了又动员,最后还是被动员了的那批人。他们的意愿度最低,或者因为抵触,或者因为懒惰(交差)进行捐赠。这部分人的质量也是五类人之中所指的,是坏榜样,也是坏象征。
高校募捐学校带头,唯唯耳从 我参加过学校的募捐活动,以我校的情况而言,学生捐赠的品类数量越多越好。所以就有所谓的“十大捐赠之星”的评选,也就是按照个体捐赠品类数量最多的排名,如果同一个类别(例如口罩)多人捐赠则数量忽略不计。还有“十大爱心团体”的评选,这个是按照班级,党支部,团支部,学生组织机构(团委、学生会、学社组等)的捐赠品类数量总和排名。
学校为了这些评选可是费尽了心机,包括对品类数量的解释说明,包括对于某个品类是否认成的某个团体的捐赠全都计算在内等等。目的就是让各个团体做到“全校唯二”,也就是除了学校单独联系的捐赠机构之外,全校第二个达到这个品类的捐赠总量的组织者或者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