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年前一个生肖是什么生肖?
2017年以前,人们发现每过12年左右,地球就会进入一次同一种星座,此时该星座的所有星体都会出现在天空同一位置;同样的,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和八月,也会观察到月亮在同一时间点处于相同的位置上。 这就是古人发现的「节气」现象。
基于对「节气」的观测,再加上流变的太阳轨迹,古人最终创造了「二十四节气」。「立春」代表春季的开始、「立夏」代表夏季的开始、「立秋」代表秋季的开始……如此,每个季节被分为两半,每半个季节有一个节气作为名称。而冬至则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春分意味着春季的中点等等。 在「节气」中,春分与秋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个节点,因为昼夜时长在此时达到均衡。这两个节气的日期每年都会有所不同,但保持一定的规律性——每年的春分或者秋分,总是落在公历的3月20日或21日。 在公历年与月同时变化的周期中,春分和秋分的到来却保持着绝对的稳定性。如果连续几年出现秋分时间过晚的情况,那么下一年的春分必定提前。反之亦然。
人们将这个周而复始的现象命名为“春分现象”,并总结为一句口诀“春分秋分,昼夜相等”。 而要了解下一个问题的前提,就必须先介绍“朔望月”的概念。 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总是有一面上升或下降(“朔”“望”)。
由于月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并非零度,而是5°09',因此当月球运行至“朔”或“望”时,我们所处的角度也不同,造成的结果就是“朔望月”有长有短: “望”时所对应的“朔望月”长度最大,为29.5306天;而“朔”时所对应的“朔望月”最短,仅为29.4349天。平均下来,“朔望月”的大小为29.4787天。 知道了以上知识点,现在可以开始回答这个问题了。 首先明确一点,“子鼠”“丑牛”等所指代的是农历年份。而每一农历年份都是从“立春”开始计算。当“立春”出现在3月20日前后,则该年是闰月年,“立春”之后第二个“秋分”所在的农历月份就成了第二年。例如2017年即闰七月,所以农历九月过后便是公历的十月。当“立春”出现在3月21日之后,则这一年就是闰月年,“立春”之前第一个“秋分”所在的农历月份就是第二年的农历正月。例如2021年即闰四月,所以农历六月之后才是公历的七月。而在2016年和2044年中却出现了特殊情况——“立春节气”和“秋分节气”都出现在了公历的三月,然而后者比前者晚了整整一个月。
根据“春分现象”中的口诀“春分秋分,昼长夜短”我们可以知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白天和夜晚的时间应该一样多,那为什么还会出现“农历十五月圆”呢?这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地球上存在着时刻差(“地方时”)和方向差(“地理方位”)。尽管这些概念很复杂,但这些差异并不影响结论。发生“立春节气”和“秋分节气”重合的情况时,只要观察“清明”或“霜降”便可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