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暖指何生肖?
“冬至”的“至”字是什么意思呢?“至”有“极”“终”之意,也就是说冬至是全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从冬至开始,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周而复始,万象更新。 那冬至为什么又叫“冬暖”呢? 这还得从冬至三候说起—— 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首先来看一下“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性情温和,从不攻击其他生物,所以常常被当成祭祀祖先的食物。在古人看来,祭品如果够鲜美,那祭祀的效果就非常好;而如果祭品不够新鲜,那就说明祖先在生气,还在嫌弃后辈的不孝。 所以,这“一候蚯蚓结”就暗示着先人对我们后人的教诲——“为人善良,谨言慎行(‘结’通假字,意为‘谨’)”。
再来看“二候糜角解”。 糜与鹿同科,却长相不同,它的头部长得像马,因此也有人管它叫“四不像”。和蚯蚓一样,古时候的糜也是祭祀祖先的佳品。不过,只有冬至这一天,皇帝亲自祭祀时用的才是全鹿,平日则用麋代鹿。 为什么要用麋代替鹿呢?这是因为《礼记·檀弓下》中有“麋大,故载之”的说法,可见“二候糜角解”其实是告诉我们,虽然平时做坏事也可以被原谅,但犯了罪过终究是要受惩罚的啊!
最后来看“三候水泉动”。 之所以说“水泉动”是因为此时温度回升,山泉水涌,万物生机盎然。而这恰好应了《中庸》中的话——“君子修身,达于神明,而后不寐。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性矣……” 换句话说,冬至节气正好处于子月(农历十一月),而冬至过了就是腊月,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也就过去了。就像这水泉,它在冬至这天微微涌动,而在小寒大寒之后便汹涌澎湃,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生规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在这寒冷中静静等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