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猜什么生肖?
首先,明确一点,龙只是传说中的动物,是不存在的;所以“皇权神授”、“真龙天子”等说法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那么“帝”是什么? “帝”字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其字形像人牵着一头大象,本意就是“奴隶主”或“被奴隶主鞭笞的人”。《说文解字》认为:“帝,天地所生曰帝。从丅(古同“下”),象帝足形。凡帝之属皆从帝。”其实这里的“帝”是奴隶主对奴隶的刑罚,用一根棍子打一个奴隶的脚,打完了这犯人还要跪着,双手还要举过头顶,所以这个字的形状就像被人用棍子打了以后的膝盖弯曲,双手要举过头顶的样子。
“帝”其实就是一种刑罚,与“王”的意义接近。但“帝”比“王”的范围更广,既包括君主的含义,又包括了君主所拥有的权力——“天命”,还进一步延伸出“神圣”的意思。 所以,“皇帝”合起来表示“受命于天而为帝(王)”。而“皇帝”中的“皇”特指太阳,因为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够,把日出日落都归结到“天”身上,于是“皇”就代表了“太阳”;同理,“帝”代表“月亮”。
关于“月”的字形演变,我曾在另一篇文章中做过介绍(有兴趣可以搜索“月亮”),这里就不赘述了。 后来,古人发现日月都有圆缺,于是“日”、“月”旁又加了“口”(表空缺),变成了“唐”“朝”。“唐”字表示“太阳缺了一半”,而“朝”字则代表“月亮缺少了一部分”。当“唐”、“朝”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意思就变成“有缺口的太阳和月亮一起出现”(即“明天”),引申一下,就是“白天”和“夜晚”,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唐宋元明清”中的“唐”和“朝”。 而古代的“帝”,正是由“月”和“日”构成的——也就是今天的“帝”,由“月”和“日”组成。
生肖,是中华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纪年方式,它将十二种动物(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与十二地支相配,每十二年为一轮回。古代帝王的生肖与生肖年的关系,通常有“犯忌”(俗称冲煞之年)和“喜庆”(生肖本命年)两种。
皇帝本命年犯忌。作为封建统治者,皇帝在生肖本命年里,一切与生肖年生者有牵连的事物,都被视作禁忌,因此这个本命年又被称作“犯忌年”。明朝永乐(1360-1425年)皇帝本命年是猪年,从《明实录》中,可以找到他怕猪的记载。永乐四年(1406年)是猪年,那年9月,他诏令天下,“民间生畜(畜指猪)必牧放,有司毋纵牧(牧,这里指无防范之牧圈),以滋疫疠(疾病)”。
皇帝生肖年之子犯忌古人认为,人所生之年,与本人的生肖属相相“冲”,因此,十二年内的生肖“冲年”,被视作人生忌辰。在封建专制的农耕社会,这种认为属相和生肖年互相关联着福寿和关隘的观念,被帝王视为人生的禁忌,从而形成帝王文化中独特的生肖文化。由于儿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因此,生肖“冲年”生子被视为最大的禁忌。《清史稿·世祖本纪》中记载:清世祖(顺治,1638-1661年)生肖年是鸡年,因此他特别忌讳兔年。顺治七年(1650年)是生肖属兔年,那年11月,太监吴良辅,进贡了一个新生儿,顺治一见是个襁褓之中的男孩就大怒,当即令内务府严审。结果吴良辅回答:“儿年甫五岁,乞解围,得还其母”。太监为了免祸才谎称五岁。顺治听后才怒消,降旨免死。
皇帝生肖年亲属犯罪从古到今,“虎”是“百兽之王”,人们把“虎”作为勇敢、正义和威武的象征。如果出生在生肖属虎之年,人们都给其子女起名为虎,如明世宗朱厚熜(1511-1567年),生于虎年就取名朱厚熜。清代名将年羹尧也是属虎的,他字亮工,还有字号虎山。但是帝王忌讳亲属在生肖年犯罪,据《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努尔哈赤(1559-1626年)生于鼠年,兔年是他最怕的生肖年。后金天命五年,就是兔年,努尔哈赤亲自统兵攻取了抚顺城,结果他的儿子贝勒舒黑因军中失事遭斩,努尔哈赤大为震怒。
皇帝生肖年不纳生肖年属相妃嫔。《清史稿·清世祖本纪》记载,顺治年间的清朝仍按旧俗圈禁“后三旗”(满洲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八旗内年龄在十三岁到二十岁之间的女子。在生肖冲年和生肖犯忌年之间,皇家近亲或亲缘关系的女青年,都不能被皇帝选拔入宫,如顺治皇帝生肖是鸡,兔年是他的生肖犯忌年,他不但不纳兔年属兔的女子为妃,更不能纳生肖“冲年”(鸡的冲兽属羊)的羊女,如果这样做,他自己的帝王尊严将不复存在。
皇帝生肖年不提拔生肖本命年官员。封建官场等级森严,官场文化是按九品十八级来规定君臣尊卑身份和权力。明清皇帝除了严格限制亲族、妃嫔的生肖年外,对重用属十二生肖犯忌年和生肖“冲年”的官员也是严格控制的,如果这样做是大不敬。由于帝王重视官员的生肖属相与其生肖纪年的关系,因此官员在进京时,都要请本坊阴阳生、卜筮者“问卜”,择黄道吉日进京,以免冒犯帝王“生肖年”之忌,影响做官的政绩。
生肖纪年对皇帝来说是一种约束和限制,使他们感到畏惧和紧张,唯恐犯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