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指的是什么生肖?

阚晨曦阚晨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午时,得细分一下! 传统上的子时,是23点到1点;而午时是11点到13点。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子时和午时的概念。 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子时和午时,是在十二地支中,代表阴阳交替时刻的“子”时与“午”时。即夜半的子时分,和日中的午时。 为什么要这么区分呢?因为在这特殊的“子”时与“午”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不同。 在正月、二月、三月……十月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都指向东方——寅位(如图) 从正月的夜半开始,每天太阳重新照耀大地的时间,都要比前一天提前50分钟,在正月、二月、三月……这每个月的“子”时,都是“阴盛阳微”的时刻,正如《黄帝内经·灵柩》所云: “阴盛阳微,故月事以时下。” 所以农历一月、二月等,正是女子月经的来潮时期。

然而在十一月、十二月……四月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每逢这些月份,北斗七星的斗柄会指向西偏南的位置。到了四月的“子”时,虽然仍然是夜半时间,但却是“陽盛陰微”的时刻了。所以此时节,也是男女性生命高潮的开始。因此中医也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那在如此特殊的“子”时或者“午”时,是否有什么特征呢? 其实有的,而且特点还很多!

首先,在这个时段,一昼夜有“阴盛阳微”“陽盛陰微”的交替变化,因而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也是交替变化的(如上图红绿区域长度)。比如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到了春分以后,黑夜也就一天天缩短。

其次,在这特别的“子”时或“午”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也是一个“取中间值”的情况。因为冬至以后,太阳距离地球最近,而夏至之后,太阳又离地球最远。所以在节气上,有一分隔开冬夏两季的“春分”和“秋分”,以及分隔开春秋两季的“小寒”和大寒。

在这种“阳盛阴微”,或者“阴盛阳微”的情况下,人体的外环境也会有所体现。比如在“阳盛阴微”的午时,地面的热气蒸腾,人走在街上容易出汗;而在“阴盛阳微”的子时,人的体温处于较低水平,很容易受凉感冒。 还有月亮圆缺变化的特点——“盈亏”,也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满月的时候,阳气最盛,阴气衰弱;而在朔(新月)日,则阴气旺盛,阳气虚弱。所以中医认为,在满月的时候,人生阳气最为旺盛,身体机能达到一个高点,因此最适合养生。反之,在朔日,就要注意节制欲望,避免消耗精气。

衣云寒衣云寒优质答主

我国正十二时辰中的每一时辰大约相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和“子时”。时辰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 用十二生肖表示,称为十二时辰兽。十二时辰及对应生肖分别为:子鼠(夜十一时至夜一时)、丑牛(夜一时至夜三时)、寅虎(夜三时至五时)、卯兔(五时至七时)、辰龙(七时至九时)、巳蛇(九时至十一时)、午马(十一 时至十三时)、未羊(十三时至十五时)、申猴(十五时至十七时)、酉鸡 (十七时至十九时)、戌狗(十九时至二十一时)、亥猪(二十一时至夜十一时)。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名,一日始于甲夜半,终止于亥夜半,十二个时辰周而复始,反复循环。民间有“子时一刻值千金”的谚语,形容“子夜”是人体精力交关旺盛的时刻。十二生肖与十二时辰的关系,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接触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