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重臣是何生肖?

扈燕孜扈燕孜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古代中国重农抑商,除了皇族和贵戚,官员的财产是没有商奴和奴隶数量的规定的,也就是说,你没钱也可以当官(在古代,地主和商人是没有资格做官的);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商业繁荣,市民社会发育较为充分,土地对官员而言就很重要了,因此明廷规定,无田的文臣是不允许当大官的,必须家里有200亩土地才能担任京官,500亩土地才能担任外官。

到清朝初年,由于国家财政紧张,又恢复了明朝中后期的制度,由此确定了“土地—身份”的二元体制。但是,与明朝中叶的情况不同,此时的土地主要不是用来“养贫”而是作为“养廉”的手段。 清沿袭明制,实行文武官员的俸禄制,但文武官员的薪俸都相当低,如一品武职官员年薪只有38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7.6万元人民币。这种微薄的薪水是很难养活一家人的。于是,有些官员就在自己的俸禄之外,通过贪污、受贿或其他手段再获得一些金钱,这些钱就是他们的额外收入,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灰色收入”或“黑钱”。

据康熙年间任直隶巡抚的张英说,当时一个知县一年的正常支出大约需要1万两银子,而正常的收入约需7000两,这笔差额就需要“养廉银”来弥补。如果加上种种额外的支出,这个数额还要大大增加。 张英建议,要解决官员的额外支出问题,就必须增大他们的工资——即所谓“粮项”,并且要把这个制度固定下来。他说:“今之粮项,原非定例。凡遇工程、军需、河工、赈济等事,额外支用,虽经部发银两,不过聊资支应而已。至将来工竣、军息、河干、赈罢之后,仍须责成地方官员,于日常开支之中,陆续扣还。”② 所谓的“养廉银”其实就是官员们额外的薪酬。既然有正式的薪酬,为什么又要另外给“养廉银”呢?这主要是因为:

①官员们的正式薪酬很低,很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②有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捞取了不少“好处”(主要是金钱、土地和其他实物),而这些“好处”是不能记入正规帐目的;③某些行政支出不能列入政府正式预算,需要这些“灰色收入”来加以弥补。

④有些行政支出虽然可以在正式账目上反映出来,但是资金不足,也需要从“灰色收入”中调剂。

“养廉银”实际上是官员们合法持有的额外收入的统称。它包括的内容很广,有税收方面的(如“耗羡”),有罚没方面的(如“火耗"),也有各种名目的“陋规”。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不能在正式账目上得到体现。

那么,这些名目繁多的“养廉银”到底有多少呢?据清朝大臣孙嘉淦在《钦定天子巡幸记》中说,每年经由各省藩库解送内府的“养廉银”达400多万。另据乾隆年间进士王培锟所著《清稗类钞》中载,各地用于“养廉”的各种费用每年达到2000多万。

如此众多的“养廉银”到底流向何处了呢?据清人纪昀著《阅微草堂笔记》中说,这些“养廉银”绝大部分都被各级衙门的官吏们私分了。

陶馨怡陶馨怡优质答主

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在第五位的是“午马”。“马”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是:虎齿,长脊,白蹄,黑鬣;在《尔雅》中的注释是:足蒸曰,二毛曰驹,紫曰骆,白曰戎,青曰骓,黄曰骝,黑曰,在《国语》中的注解是:青骊曰皇;《释名》则解释道:马大骏也。

可见古人对“马”这种生物观察的非常仔细,仅“马”的称谓和名字便有数十种之多。在先秦乃至更早以前的人们的眼里,“马”甚至比人类本身的名字还多。从种种记载可知,其时“马”已经被当做人一样的活体来看待了。由于人类对于马的深刻了解以及“马”对于人类的无私贡献,古人将“马”的忠心耿耿、竭尽全力、不问回报等优秀品德进行了总结归纳,于是便有了“龙马精神”一说。

马作为一种集速度、力量、耐力于一身的动物,对原始社会尚在使用“石器”的人类来讲显然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所以从那遥远的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致力于和“马”之间的融合,并且把它们驯化为人类最得力的助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它们又同时充当着“老师”的身份,因为人类就是在它们的身上获取了力量和智慧,进而完成了从“原始人”向“现代人”的飞跃。

当一些原始野性依然得到保留的“先民”跨上“马”背之时,不仅令自己感觉到力量陡增,同时还有“坐地日行八万里”、“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兴奋,当这些“有胆、有识、有力、有行”的“先民”从其他“原始人”那里得到更多“刺激”之后,一种原始的“军事暴力”也就萌发了。在这种“战争”行为的背后是“马”的无私付出,正是它们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马上英雄”,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的“马上霸主”。

有史记载的历史从夏朝算起已经超过了四干多年,如此漫长的时间内,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举世瞩目,而其中最值得称道的就是“统一”的大格局。从夏朝到清朝,虽然历经战火纷争,但“统一”的大趋势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这种大趋势越来越强劲,这种大趋势为当代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繁荣稳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协作打下了良好的人文基础。

这种“统一”的大趋势其实在夏、商、西周时就呈现了出来,其中周王朝更是通过“克殷”和“分封诸侯”在大地上形成了统治网络,虽然在“春秋战国”期间,各路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和“克己复礼”、“春秋无义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天下为公”等“天下观”亦得到了大力弘扬,这些伟大的思想成为构建“统一”的重要武器。

从秦朝完成“大一统”开始,虽然其间朝代更迭、兴衰无常,但“统一”已经成为了无法阻挡的滚滚洪流,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一统”成为“天下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即使是在大分裂的“三国、南北朝、五代”等时期,这种“统一”的愿望依然“不绝如缕”,依然在“艰难的前行”。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