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猴子怎么由来的?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水平。 先引用一段佛道理论:“子鼠丑牛”并非以十二地支配属“十二生肖”,而是指“地支”中的最后两个,即“子”为十一月,“丑”为十二月,其原因是古人根据动物出没情况制定的,比如“子鼠”原因如下: “子”是指所有老鼠(包括家鼠和野鼠)在腊月(丑月)末最后几天出洞活动觅食,然后交配、繁殖后代并进入农历正月开始冬眠,直到农历三月惊蛰后才出洞活动。据此而形成了“子鼠”和“子午流注”的说法。
“丑牛”同理可解释。 至于“寅虎辰龙巳蛇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十二种动物,那更是直接来自于《山海经》以及屈原的《楚辞·招魂》了: 关于这十二种动物的排布,也有个说法: “寅”指老虎,“卯”指兔子; 正月建“卯”,所以二月称为“卯月”,正月兔二月生卯,所以叫“卯兔”; 三月建“辰”,四月称为“辰月”,三月辰,所以叫“辰龙”; 五月建“午”,六月称为“午月”,五月马六月生午,所以叫“午马”; 七月建“未”八月称“未月”,七月羊八月生未,所以叫“未羊”; 九月建“戌”十月称“戌月”,九月狗十月生戌,所以叫“戌狗”; 十一月子鼠,十二月丑牛。 为什么是子鼠不是寅鼠?
因为子鼠在前,寅木在其中,所谓“子午流注”说的是子时一阳生,午时阳气达顶点,而“子午卯酉”就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换的时间节点,所以“子鼠”排在第一。
顺便说一下,这个“子午流注”与现在流行“十二经络”说有所不同,后者把“子午流注”中“十二地支”全部置换成“十二经脉”,完全扭曲了古中医的原意。
1、据历史专家研究,中国人自古就有十二兽纪时、纪年的习惯,用生肖纪日时,一元(日)十二时,十二辰,一时辰(日时)一兽值日。用生肖纪年,一元(年)十二辰(月),一辰(月)一兽值年。生肖纪日、纪年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那时,黄河两岸水患不断,百姓苦不堪言,一天,大禹召集黄河九曲十八弯的九位首领商议治水之计。九位首领经过商讨,决定在黄河上、中、下游分别选一个属相、一个部落(或诸侯国)作为代表。由于当时部落和诸侯国是以十二生肖为名的,于是,他们便从十二生肖所属的部落和诸侯国中选定代表,具体做法是:在用生肖纪日、纪年时,从生肖鼠开始,按十二生肖的顺序,每隔两天或两年,就指定该生肖所属部落或诸侯国(简称属国)的首领参加治水计划会议。大禹通过这种会议选择治水的骨干和指挥员,组织属国的治水队伍(军队)进行治水。
在大禹治水时,他把当时黄河上、中、下游的十二个生肖属国,从生肖鼠开始,每隔三天,以三天为一巡(相当于一个值勤班)从上、中、下游选一个属国的主力治水部队,然后把十二属国的主力部队分成四巡。为了便于相互支援,又把这十二属国分成四组:第一组包含上游的鼠、牛、虎、兔四个属国(简称鼠组);第二组包含中游的龙、蛇、马、羊四个属国(简称龙组);第三组包含下游的猴、鸡、狗、猪四个属国(简称猴组)。然后安排第一组上、第二组中、第三组下、实行“三巡”(即一、二、三三组)连班制值勤制度,一、二组的六属国组成第一班,三、四组的六个属国组成第二班,甲乙两个班在大禹的率领下,上、中、下游连为一体实行轮番昼夜治水,治水过程中,如遇有急事时,由值班的六个属国(即一、二组)集中力量处理,因此,十二生肖中就有“一、二组、甲、乙两班”的说法,也有了“上、中、下游”说法即“鼠大龙小、龙大猴小”的说法。
一日,大禹率十二生肖属国部众正在孟津黄河渡口(今洛阳市孟津县东北小浪底水库的西畔)治水,忽见北面孟津城郊的华山南麓,有一只小猴子正背着一只老猴子,颤颤巍巍地沿山坡小道往山顶攀爬,爬几步,停一会,爬几步,歇一会,大禹甚觉奇怪,问其故,原来小猴告诉大禹说:华山是西岳,西属金,金入肺,肺主气,气养皮毛,老祖宗年老体弱,皮毛枯干,气血不足,我想背他到西岳华山来吸吸西岳金气,养他皮毛,固他体力。大禹听后甚感此灵物孝心可嘉,便把这只小猴留在自己身边,治水收伏“巫支祁神猴”(今连云港将军崖遗址)时,这只小猴也立了战功。
一日,他们在孟津渡口治水过程中,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狂风四起,暴雨骤然倾盆而下,黄河顿时泛滥,水深浪急,大禹率众属国部众奋勇抗洪抢险,由于洪水太大,把龙王从水底掀翻上来了,大禹手无寸铁,急命身边的玉兔,迅速跑到孟津小浪底南畔的王山(原名玉山)上,摘下山上正在开花的黄华(即菊花),跑回孟津,把黄华根煎汤,喂龙王喝下,龙王才转危为安,慢慢醒来。从此,王山的菊花更加有名,被朝廷定为贡品。
黄河孟津渡口的大水,虽然经过大禹和十二生肖属国部众奋力抢险而止,但洪水过后,河床变宽,水流变急,河岸又多处溃决。大禹率十二生肖属国部众,昼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