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唇什么舌成语?
唇亡齿寒是汉语中一个成语,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如果一方遭难,另一方也跟着遭受损害,两者密不可分。与法语的“同床异梦”意思正好相反。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五年》:“公曰:‘盟可负乎?’对曰:‘桓公贞盟,至今凭之,鬼神可质。’ 公曰:‘无庸,寡人有疾,起居而灌药,时发时止。’对曰:‘诸侯有得臣而死,有得臣为戮,今皆幸玉食。虽秦、楚有岁,敝邑降伏,无羌戎、吴、蜀之劳。今已治兵,将与秦伐晋。晋未可伐,寡君之忧未除。其何能庸?’公使谓子犯曰:‘晋又治兵,秦不肯助寡人。寡人惧,晋又伐,何如?’对曰:‘臣闻之,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唇亡齿寒,之谓也。’”
春秋时,北方少数民族有一支叫狄人,经常袭扰晋国边境,晋献公为免除狄人的侵扰,采取两面手法,一面与邻近小国联合,一面不断进攻狄人,最后把狄人的土地夺来一部分。
狄人不甘心失败,转去攻打与晋国相邻的虞国。虞国在晋国南面,地小力弱。晋献公想乘机吞并虞国,又怕虞国不买账,于是就找了这么一个借口。大夫荀息献计:“虞国有宝玉之宝‘垂棘’,还有良马‘屈产’,您若将骊姬母子安置在梁国,以这两样宝物献给虞公,虞公不会不答应借道,请太宰执政事,您带兵悄悄地前进,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晋献公听后很高兴,就把这件事交给了荀息去办。荀息奉上宝物献给虞公。虞公见了如此贵重的宝物,真是喜出望外,正想派兵帮助晋军,大夫宫之奇急忙进谏:“不可以借道给晋国,虞国和晋国的关系就象嘴唇和牙齿,唇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晋国贪心不足,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再说,晋国今天向我们借道去围攻虢国,明天就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对付虞国了。”
虞公不听宫之奇的劝告,把国政交给太宰,亲率大军随晋军去进攻虢国。第二年,晋军以归途要经过虞国为借口,又一次要求借道,虢国的下阳一守将得知虢国被灭,就投降了晋国。晋军以此为据点灭掉虢国,然后班师回朝。大军经过虞国都城下,这时虞公正率兵回国,被晋军活捉,虞国也被晋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