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大学为什么会消失?
上世纪四十年初,为了保存中国文化遗产而设立震旦大学,在当时确实得到了朝野上下的赞誉。但是,这所大学既得不到经济实力雄厚的财阀支持,也缺乏政府的财政投入,仅仅依靠社会捐赠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十分狭隘。到1944年,受战争影响,震旦大学的两个重要财源——法租界被日军控制、南洋学生纷纷逃回故乡,使学校财政开始出现困难;1948年学校迁址到衡山路新校舍后,财政支出大增,财政困难问题日趋严重,难以维系正常的办学活动。
与此同时,大学委员会对大学的管理出现漏洞和问题。学校财政状况每况愈下,大学委员会却并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如没有向捐赠者和教会说明学校陷入的困境;对于一些捐赠者将捐赠款项直接汇给院系负责人,致使这部分资金游离于学校财务的监控之外等现象,也听之任之。而大学委员会内部在处理学校事务时也时有不和。如有的委员会成员批评校长、有的成员又为校长辩护,以及在是否将附属中学并入震旦大学等问题上出现分歧等。1949年7月,上海解放前夕,震旦大学委员会成员出于对时局的担忧及自保的心态,纷纷逃离上海。由于震旦大学委员会是一个由法国人为主体组成的团体,在震旦大学里没有常设办事机构,随着委员会成员的逃离,大学委员会对震旦大学的管理中断,使震旦大学群龙无首,办学举步维艰。
上海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对于震旦大学这类外国教会大学的改造方针是“另办新校,收回旧校”。1951年到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运动,政府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出发,根据社会主义建设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要,对全国的高校进行了合并和调整,所有教会大学都退出了历史舞台。1952年5月,震旦大学医学院与其他几所沪上医学院合并组建了今天的上海医科大学;文、理、工、法各系的师生员工则分别并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