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排名多少算好大学?
很多人认为,在国内外大学排行榜上,只要能排进全国前10、前20就是一流大学,世界排名进入前500或者进入到某一个知名排行榜,就是一流建设大学。从管理学上讲,学校有指标、有任务,就会有方向感和压力,就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用排名作为一流大学的建设标准和绩效评估指标,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统计学根据,是具有说服力的。
然而,大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人,是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人。在国内外大学排行榜上,排到什么位次,不完全取决于学校办学的好坏,办学质量、学校的声誉只是评价指标之一,影响排名的还有很多技术性因素,例如,学校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论文的多少、师均科研经费的高低和师生比的优劣等。一所大学有好的师生比,有高的科研经费,有高的国外合作论文比例,有利于在排行榜上取得较好的名次,但这些指标跟人才培养质量也没有必然的正相关关系。把大学排名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主要指标,就有背离一流大学本质的风险。
因此,在一流大学建设指标体系中,不能把大学排名作为主要指标,而要采取基于结果导向的评价方法。比如,对于人才培养,要看大学能够培养多少受人尊敬的大学毕业生、大学毕业生有多少在重要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等;对于科学研究,要看有多少科研成果能够解决重大的科学问题、有多少科研成果受到世界的尊重等。这样的指标体系,对于大学管理者而言,可能不像位次指标那么直观,也不那么容易量化,但更加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
就一流大学建设的绩效评估而言,不能只用静态指标,还要用过程指标和增值指标。我国正在建设一流大学的高校,起点和条件差异很大。有的是以前的211工程大学,有的则只是普通大学。从过程指标来看,应该考量大学在建设期间,在师资队伍、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变化;从增值指标来看,要看在一流大学建设过程中,学校的影响力和人才的培养质量相比以前提高了多少。对于以前就是国内一流高校的学校,在过程指标和增值指标的要求上要适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