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是什么生肖?

倪娇丽倪娇丽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谋士”这个称谓,在汉代之前是没有的。它是一个泛指性很浓的词,相当于后世的“先生”“大人”之类,可以用来称呼很多身居草野而又才德兼备的人(当然也包括一些无德之人) 《史记》中最早提到“谋士”的是《项羽本纪》,但这里的“谋士”不是特别指向性的,只是形容项梁等人善于谋划的意思 到了东汉末年,士族文化已经成熟且深入人心。于是人们逐渐用起了带有尊称意义的“谋士”这个词——尽管用法上还是和西汉一样,属于普罗大众可用可不用的泛指性用语。

直到曹魏代汉之时,“谋士”这个词的用法才变得规范起来。根据陈琳《檄吴将校书》文意,当时人已经明确认定“谋士”是专门用来称呼有智谋的人。不过,这时的“谋士”仍然属于泛指性质的名词——“吾今为卿作铭,以彰厥功。其词曰……”(《魏志·王朗传》注引《魏帝起居注》) 至于为什么选王朗来给王平做“谋士”的榜样,其原因恐怕就在于王平自己也是一个出身行伍的草莽英杰。他在建立功勋、官至征西大将军后仍然喜欢读《庄子》(他本人也是魏晋时期有名的玄学家),这种言行不相悖的情况正说明魏晋时期玄学之风盛行的社会背景;而作为士林领袖的王朗来为“谋士”立传,也表明这时士族文人已经在广泛吸收草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智慧。

总之,在汉代还很少见到有士族出身的“谋士”——他们更多的时候只能算是游说型的人才;而在魏晋之后,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成熟与士族文化的传播,“谋士”便成了对士族书生们的一种尊称。 那么问题是,既然“谋士”在汉代以前并不属于对士人的特定称谓,为什么这个成语最终定型并流传下来的含义却总是指代士人呢?这是因为在古代汉语中一个词的意义往往需要依赖它的语法功能来加以确定,而在古代汉语中“所”字结构往往是表示被述宾结构的。因此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①李广难封,天夺之魄;老臣病疾,性命危蹙。惟君抚孤存思,远劳顾答,翻然迁延,未遑宁处。(《晋书·宣帝纪论》)

②会稽东冶都尉太史慈,精习《春秋》,分析大义。(《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裴松之注)

③此数者,皆非所以垂拱致治、弘政利俗者也。(《晋书·宣帝纪赞》)

例①中,“命难全”“病侵体”“时艰难”“祸转速”这四个主谓短语都由“所”字结构先行提出,然后再补充说明的,故此处“所”字结构表示的被述宾关系一目了然。

④周鲂,阳羡人也。少好学,善谈老庄。(《晋书·周鲂传》)

⑤刘寔尝问阮植:“卿何如我?”植曰:“我步虽难,却好立名;汝步行如龙,亦只功名耳!”(《晋书·阮植传》)

⑥王浑妻钟氏,梦上泰山,两手捧日。昱少子顗,时年数岁,忽语母李氏曰:“我见太阳,在我手中。”(《晋书·王允顗传》) 例④中,“少好学”“善谈老庄”由“所”字结构提前表述,再与下文的“卿”形成互文,从而强调了周鲂好学而且深明老庄之道的特点。

⑦世祖太武皇帝,雄略宽和,睿哲渊明。(《魏书·世祖纪赞》)

⑧高宗孝文帝,体道昭明,玄鉴深远。(《魏书·高宗纪赞》)

例⑦、⑧中的“体道”“昭明”“玄鉴”……都是赞扬帝王的溢美之词,显然这些词汇都属于褒义词,但它们表达的意思却很接近,都有“圣明”之意。之所以能这样通用,原因就在上述词语都可以由“所”字结构先行提出。

正因为“谋士”在先秦两汉时属于泛指性很强且无固定指向性的名词,又因为在魏晋以后社会变迁导致了士族取代了平民阶层成为社会统治核心,以至于“谋士”这个词的用法发生了较为固定的演变,并且最终定格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含义丰富的成语。

赫连岚琳赫连岚琳优质答主

题主想问的是诸葛亮吧 首先,三国志的记载是“亮平生密指,以亮为相国,宜都太守李福则,亦亮之腹心也”(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先主即位,亮为丞相长史中郎将,无所亲任而密称之日可计功迎立,如魏武故事。”《三国志·蜀书·李福传》)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两段引文应该都是出自同一本书——三国志。

其次,我觉得诸葛亮的性格跟他的属相没有关系。 至于诸葛亮这个人的性格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是不相信性格是由属相决定的这一说法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