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还是小学老师?
1.需要更多的耐心
从幼儿到小学,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关隘。在此之前,孩子们生活在几乎封闭的世界里,以家人为本,以生存技能为本。在此之后,他们开始接受“去农家化”的正规教育,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更大更广阔的世界。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只有家庭成员和邻里乡亲这种简单的社会关系,在此之后,他们将步入一个更纷繁的社会——班级社会。在此之前,他们可能在生活常识和生活习惯上还不能与成年人并论,在此之后,他们将慢慢的在生活上自主,并渐次在思想上自主。
一个老师,要逐步使一个小孩子变聪明,变强壮,变独立,变丰富,变高尚,确实不是一件极易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的斗争智慧和无穷的耐心。
2.需要更多的包容之心
孩子们离开家庭,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刚开始会有种种不安和不适,这与他们心灵的发育和成长阶段是颇不相称的。教育之艰巨,于此也可见一斑。我们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这样的孩子:智力发达,思维灵活,但由于自尊心和攀比心较强,好胜心切,好标新立异,故有时显得比较自私,计较个人得失,喜欢耍奸捣鬼,有时又自私倾向比较明显,不愿意无私的、无偿的帮助别人。面对这些现象,我们做老师的,常常颇感憎恨又无奈。为此,我们有时真的要改变教育策略,以一种新的眼光、新的方法是审视和对待他们。我们不妨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从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出发,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以我们自身的努力和言行去影响和感化他们。的确,有时候,教育就是用一颗心去融化另一颗心,用一种理解和关爱换来另一种理解和关爱。
3.需要更深刻的理解
少年不识愁滋味。年少时的我们,哪里会知道生活原来是这样的:它既不是单纯而简单的儿歌,也不是悲愤激越的抒情诗;它不像童话那样充满绚烂和遐想,也不像讽刺小说那样锋芒毕露酣畅淋漓。少年不懂得生活原来是这样的:它虽然赋予人意义,但又让人时刻感受它的无奈;它虽然给人希望,但又让人面临着种种变数。生活让少年倍受磨难与困扰,又赠给少年意想不到的成功与喜悦。生活是一首朦胧不清、断断续续、时而忧伤时而快乐的歌。少年并不懂得生活,但生活又在教化少年。
既然这样,我们的老师又怎么能够再简单地根据书上提供的知识,用我们固有的经验和思维来理解、分析、判断、教育和评价我们的少年呢?
教育,真的需要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