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考研试题?
1.简述数据库体系结构的基本组成。 答: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可分为3个阶段:手工管理阶段,主要应用文件系统;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的前身);数据库管理系统阶段。
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外部模型、概念模型和数据定义语言、存储模式和数据操作语言以及应用程序/接口。 三级模式结构是数据库三级模式的抽象化表示,即逻辑数据与物理数据的分解关系。
第二层中实体一一联系模式的每个属性集都是下层的基表的主关键字或外键,每个类都包含该模式的所有的属性和基表中全部的属性。第三级的所有属性都放在一张基表中。第一和第二级称为内模式,第三级称为外模式(或称概念模式) 第二级的三范式为: 第一范式:数据不得有主辅码之分; 第二范式:一个表的每一个非主属性必须完全依赖于该主属性,否则要拆分成两个表,如果满足第二范式还需要进一步满足第三范式; 第三范式:除满足上述两范式的要求之外,同一个事实不可多次提及 第三范式的目的是防止数据冗余。而数据冗余包括: 数据冗余是指数据库中存在着一些没有用的数据记录。这种不必要的数据存在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增加管理这些无用数据的费用和工作量。 例如学生信息表中有学号和学校名称两项内容,但有的学校并没有在该表中注册,虽然这样并不影响对表的操作,但却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工作量和成本。 数据冗余的存在还可能导致查询结果的增大及查询速度的减慢等。在实现数据库时,应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
2.试述数据库三级模式之间转换的原因及其特点。 答:由于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且它们的变化又是瞬息万变的,因此用一种自然语言表达的数据描述方式是不可能准确地描绘出所有客观事物的状态和行为变化的,也不可能反映出它们随时间变化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数据库中的数据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反映,而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和简化。同时,为了便于数据的输入、删除、修改和维护,又需要将实际的事物抽象成某种形式的数据。于是出现了数据库的概念模型(CM)。但是不同的用户出于各自不同角度的不同目的对同一数据库有着不同的需求,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就必须把数据库的概念模式映射到数据库的外模式和内模式上去,而这种变换是有一定规律的。
3.什么是数据库?何谓数据库管理系统?二者有何异同点? 答:所谓数据库,就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可被各个用户共享的所有数据的集合。它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组成的,而且这组互相有关联的数据必须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和相应的数据控制逻辑组织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整体。这个由一组相关数据构成的有序集合便是数据库管理系统所管理的数据对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数据库。 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①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②数据库的检索;③数据库的更新;④安全性保障;⑤数据组织;⑥数据库的恢复;⑦数据库的应用开发支持环境。 根据所处理的数据是否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来组织,可以将数据库划分为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两大类型。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所有的数据都是以表格的形式组织的,并且一张表对应于现实世界中一个实体以及实体之间的联系;而在非关系型数据库中,其数据是以二进制形式存在的,它不关心数据之间的关系。 4.简要说明数据库设计的原则与设计步骤。
5.简单介绍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特点。
6.试以大学生成绩数据库为例,给出三范式下的三层结构的ER图,并写出相应的E-R映射。
7.请说出三种常见的数据库类型? 答:按用途分有:管理系统数据库、事务数据库、集成数据库、数据仓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