闋是什么生肖?

符宛宛符宛宛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字读quē,意思是乐曲停顿。《礼记·乐记》有载:“宫商角征羽,五音皆备,谓之合奏;杂以大吕黄钟之律,鸣曰合。”其中的“羽”就是阕的意思。所以从汉字结构上来看,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部分就是“羽”字的形状。 至于为什么是“羽”而不是其他的声音,这得从头说起。我们现在说的六律,实际上在周代只有一半,那就是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个律管,称为“六律”或“六均”。这是因为当时只有六个律管能生发出一个全音阶来(八度)。而剩下的五个律管只能各生发半音阶,被称为“五声”或“五音”。

那为什么要将五声分开而不与六律合并呢?这其中有段故事。上古时期,人们发现吹奏不同的律管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于是开始探索和制定新的音乐理论。相传舜帝时代,舜的一弦琴奏出了黄钟之音,而禹帝时代的律管却只能奏出太蔟。后来尧帝让契(xiè)伯与舜交流经验,结果他们一交换意见,舜的律管竟然能奏出太蔟了!这就奇怪了,因为按照舜的经验,他的律管只能发出黄钟啊。原来契伯带来的不是一根普通的律管,而是将不同乐器的共鸣腔连接在一起做成的一个大型的乐器,它同时具有管形和弦形的特点,因此既能发出高音又能发出低音。用这样的乐器演奏,当然可以突破原先的限制,使得声音大大丰富了。这就是中国乐理中“加增一倍,声实并张”的来历。

那么,既然人能够突破声音的限制,为什么还要保留五声而放弃六律呢?《汉书·律历志上》中说得很清楚:“太簇、姑洗、蕤宾、夷则和无射,此五音之气缓急高下,不得中正也。黄钟、大吕、太暤、夹锺,此四律之气急疾清浊,不得其衡。惟钟、磬、镛、敔之属,足以谐合,但用于郊庙,不以风舞。”这段话的大意是说,虽然人能用加增一倍的策略来丰富自己的声音,但是音高和时值却难以把握。如果音色不对,那么听起来就会很别扭。就像我们用人来对照音高一样,总是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要求的。要么过高,要么过矮。所以后来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用鼓代替人,以此来校正音高。至于节奏,那就更好办了,找个能跑的狗来代替人就可以了。可见,人在音乐上的局限性是多么大!幸好还有鸟兽来帮助。

荆笑熙荆笑熙优质答主

闋,拼音:dú,读作du3(去声)。本义,古代帝王所居宫殿外的门最外的叫“闓”,闓的旁门叫“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使子蟜、子羽假羽斞,与大师言。大师曰:‘将有兵出。’视其甲,既可用也。……子羽为乡师以当闋。”杨伯峻注:“最外曰闓,闓旁之门曰闋。”

“闋”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常用汉字,其字为“阕”,简化后为“阙”。在古代中国,阙,本指宫殿门外的左右相对的高台,之间互不连接,中间有道路,是帝王所居的一种特殊建筑物,也作陵门前的建筑用。帝王的陵园,有两道围墙,内围墙的正门为“园门”,外围墙正门即为“园阙” 。“阙”字本是从“金从用”,《说文解字》上说:“阙,所缺也,象石阙上作阙形也。所以题书也。”

中国古代字典对阙字注释中讲,古代宫殿前一种高大的建筑形式,中间空缺部分叫阙,后引申为帝王陵园前的高大门楼。如,《汉书》中有:“凡游侠,莫不能行,其从容合之与名之交相首尾,故鱼烂。其乡园闾,士莫不设张雍门,故鱼烂其交友贵仕,偕绝之,其门可设一石。”阙的本义就是宫门前的望楼台。

汉代的阙非常流行,汉代贵族有生前建阙死后以阙为墓前标志的传统。在我们现代人的观念中,阙字是建筑名词。如“城阙”、“宫阙”都是城门上的楼台。

“阙”在古代是帝王所居的一种特殊建筑物,即帝王行宫门前所建两座牙塔般的阙楼。如《论语·乡党》中有“乡人饮酒,扬觯于坐人,乡人吊,乡人拜,乡人哭,乡人葬”。

古代封建帝王非常迷信建筑宫殿。他们认为宫殿是“天降祥瑞”的圣殿,是“万岁万岁万万岁”的象征,所以,他们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把宫殿建筑得高大、雄伟而又坚固。宫殿是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上的,台基的底部叫“陛”,“陛”是人们上下御阶的台阶。因此,“陛下”成为对天子的称谓。台基的四周有围墙围绕着,中间有高大的门楼,即为宫阙。《说文解字·阙部》中说:“宫门双阙中间为宫阙,故又谓宫门曰阙。”由此可见,阙是宫门的代称,也是帝王所居宫殿的一种重要标志建筑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