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加什么字生肖?
蚕+虫=蠶(cán),读音同“蚕” 这是古人造字的时候采用的一种手法叫会意,就是两个意思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表达新的含义。这种手法造的字很多,比如:棋+棊(qí)、影+影、松+鬆等等 「蠶」这个字的本义指「茧」,《说文》中有记载:「蠶,茧也」,也就是蚕吐出的丝形成的茧。 那「繭」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就是把「蠶」字中的「貝」换成「帛」或者「糸(mì)」,因为古代把丝绸叫做「縞絲」「帛」等,所以「繭」的本义也是指茧。
除了表示「茧」的意思以外,「蠶」还有一个本义是「幼虫」,不过现在通常用「蟲」表示。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人把「蠶」与「蚕」混为一谈,甚至直接把「蚕」字代替了「蠶」。实际上「蠶」和「蚕」是两个不同的字,「蠶」从「虫」从「貝」,而「蚕」从「蝉」从「虫」。而且「蠶」的笔画比「蚕」多,字形也比「蚕」美观;同样,「蠋」字也比「蚱」漂亮。这些都是古人在造字时讲究的“象形”“会意”的结果。
蚕字加虫字为龟,加提手旁为撖,加木字旁为桫,加金字旁为钣,加水字旁为泔,加立人旁为挪。加其他字就组不成字了。
蚕的部首就是虫,拼音为cán,“蚕”字在汉语当中有2个意思:1、吐丝的昆虫,身体长而圆,有节,白色,头部小,腹足8对,雌的无翅,雄的有小翅,它的一生分为虫、蛹、蛾三个阶段,吐的丝能缫丝绵、丝织品,也能用来做蚕种;2、指人,如“蚕食鲸吞”“春蚕到死丝方尽”“老蚕吐丝”等。
1、蚕食鲸吞
读音Cántíngjīngtūn,出自《荀子·议兵》:“齐人用之也,则举十乘之国如使一人,一朝而并齐以此。是何也?则齐王之好用兵而忘固城守也。则三国得间,因民之恐,以溃其城,故得其大利。夫兵,利在于和而害在于离。和则强,离则弱。夫吴之所以不得至于王,而越之所以不免于臣虏,二者皆然也。吴不患民之苟越,而患将军之不重也;越不患士之死己,而患于大夫之妒也。越王之论吴可谓知本,故不西面而服。”“南面而制天下”的韩非子在《喻老》中引述了这段故事的起因、过程、结果和评论。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为臣,忍受屈辱,回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奋然图强。越王勾践想出兵伐吴,就征求群臣的意见,大臣文种给他讲了一则“瞽(音古)叟刻舟”的寓言,来说明不可操之过急。“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何如?’对曰:‘吴不可伐也。臣闻之:古之伐国者,甲兵不顿,而敌国屈服者,以其有太上之、上兵之、中上之、中之、中下之、下兵之、下下之七种胜也。’越王曰:‘何谓七胜?’文种:‘太上之胜,莫胜于德。大上之胜,莫胜于力。上之胜,莫胜于智。中上之胜,莫胜于能。中之胜,莫胜于辩。中下之胜,莫胜于勇。下下之胜,莫胜于战。用吾之长,击彼之短,则胜负可知矣。’越王曰:‘吾不忍短兵相接,用血肉相搏。’文种曰:‘臣请行之。’越王曰:‘善。’文种乃以果食物遗太宰。太宰受,因献之吴王,吴王食之,果然。文种又以臣妾百八十人遗少宰。少宰受,以献吴王。吴王悦其丽,以示群臣,曰:‘越王勾践畏吾之威也,乃服心焉’。出兵而伐齐,果禽其王盈,获其车万乘。吴王以为然,谓左右曰:‘越王在我目下,吾无所恨矣。’乃告伍子胥曰:‘吾已服越矣。’伍子胥谏曰:‘臣闻君王之伐也,常以重金宝货,遗人臣妾,以收于内。其亲者、信者,则为置守之;疏者、轻者,则置守易。必有反君以报者,不可不慎也。’吴王曰:‘吾已禽越王矣。’对曰:‘是不得以为禽。臣闻禽者,弓弩缴矢,罼罗阱夹,以得兽也,是不得以为禽也。’吴王曰:‘吾服越亦重矣。’对曰:‘是不得以为重。臣闻服者,贵其图谋、行道、建功、取地也。今是乃以越之长,击吴之短也,非可击之于越也。越王为人节俭而又能爱民;惠同戚,施及贤良;卑身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