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日是什么生肖?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二月二,龙抬头” 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农历二月二是惊蛰,万物复苏,春天来了。到了三月四号的时候,也就是惊蛰过后的第十天,就是春分了,春分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古代中国,立春到立夏被称为春季,春分正是春季的第四十九天。
在现代新式历法中,将立春到立夏这段时间称为春季,那么从节气上看,春分就在二月三号的下午三点到来。但是这样的定义和古人说的“月令”并不相符,因为一个月按三十天计算的话,四月应该属于孟春,五月才是仲春。古人说的一季三个月,每个月分三部分,每部分都有它的特定含义,所以是不能用现代新式日历的划分方法来理解的。
《周礼·秋官》记载,周朝设立“舂米官”一职,负责观察谷子是否变黄,从而确定是否入仓,即所谓的“视谷如黄”;“大司徒之属,掌建邦之土中”,“以土圭测土深,正日景以算,立表以为期”。也就是说周朝有专门负责观测春分秋分冬至夏至的白昼时间和太阳高度的人,他们是士大夫阶层的属官。
汉代学者郑玄注《周礼》时说,冬至时,白昼最短,然后逐渐变长,等到春分节气时,昼夜平分,每个白天都是12个小时。这种观点符合现代科学对光线的理论,认为光线经过直线传播被物体遮挡而形成的影子,是有长度变化的,而且早晨和黄昏时候的影子比中午影子短,这就是“朝菌不知晦朔”的原因所在,也就是郑玄注《周礼》所说的“阳生而阴气衰”;等到夏至来临,阳光完全被挡在北极之外,没有直射现象发生,白天虽然最长,但是却是最不热的,因为紫外线被漫反射返回地面而被消耗掉一部分,所以温度不会很高;而到了晚上,虽然太阳落山,但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使它依然处于“日光区”并带有余晖,所以又延长了夜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