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会我们什么?
一是掌握和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规范、熟练、得体地使用语言文字。
得体,指要根据表达目的、特定的语境和场合,选择合适的语体。如在日常聊天时可以说“您老几斤几两,我心里还没数啊?”“我这人最够哥们儿了。”但是不能用于公文、正规的论说文里,也不能用于正式的发言、演讲或外交场合。
二是文学修养。包括对语言的感受力和审美情趣,对文学的体验和认知,提高人文素养乃至生命质量。
三是思维能力,特别是论说能力。能够进行概念、判断、推理,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从而具有论证说理的思辨能力。
四是在以上基础上培养语文的创新才能,即创造性地理解与表达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以及想象力等。
大学语文对非中文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今,大学语文成为非中文专业大学生的选修课,它已不再是一门基础课,不再担负过去作为大学入学门槛的实际功能。但是,无论大学是否重视大学语文课、大学生和家长是否真正意识到,大学语文这门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素质
我们对语言文字的了解、理解和表达能力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看似小事,在国际交流和国内的公共事务中并不“小”。比如,有的学生甚至一些媒体人把“一国两制”写作“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再比如,一些单位或个人在制作、使用招牌时,还存在着生造简化字,随意用同音字、形近字替代规范字的现象,使用错别字以及滥用繁体字、异体字和“二简字”情况还较为普遍。一些大型文化工程如央视的文字质量,也有问题时见报端。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文字运用不规范的问题,如要求学生读《汉语大字典》及常用字词典,从字源、字流、字流、字音、字意、字例等多方面对汉字进行学习,加深对字文化内涵的掌握。
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与思辨能力
大学生都应具备理性思维和运用论辩的素养。论说、辩论是理性思维的外在形式,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有所助益,对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辨素质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方面,大学语文可以借助论说文、辩论词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综合思辨能力。
如通过阅读鲁迅的许多文章来培养独立思考的精神,通过学习《齐桓晋文之事》、《公输》等文章,认识到只有将论辩与说理两种方法相结合,才能使论辩更有信服力;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时,体会到在曲折婉转中直指对方要害的技巧;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可以总结出“以小喻大、以切身经历设喻”等说理辩说技巧。
大学生应多读点书,特别多读些文学作品,通过文学去关注人的心灵,在内心追求上确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以文学来抵御精神上的贫困,这样,就会逐渐拥有一个充实的、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而大学语文课可以在这方面提供很有价值的文本。
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有对青年学生人生有积极导向和深远影响的作品,如鲁迅的《伤逝》、《药》和朱自清的《背影》等,可以让学生走近经典,去感受经典的文学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