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学士是几品?
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一词,本为官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南朝宋、齐,曾设置“学士”,掌管撰史,编集等事。
明初逐渐成为一种尊称,后来专用为官名。唐玄宗时,选文学之士,掌握制诰,名为翰林学士,简称“翰林”、“内阁学士”,入直内廷,充任顾问,是中书省之官。
大学士从明朝起设立,作为殿阁大学士的别称。因为翰林学士在院供值,人称“内阁学士”或“内阁大学士”。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宰相,罢中书省,十三年九月,仿宋代故事,置殿阁大学士。朱棣永乐初,朝廷设内阁,并逐渐替代中书省而成为皇帝总领百官之中枢机构,殿阁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是为内阁大学士。
内阁大学士设有多名,负责起草诏令,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内阁大学士无定员,常任者两人,称“双宰相”。品级由正五品到正五品,明中后期实际权力逐渐加大,但地位仍低于六部尚书。后殿阁名称、职掌演变,改称“内阁大学士”。
清沿明制,仍用大学士名称,改以满人为总裁,成为本朝专称。清初大学士还无品级,顺治十二年(1655年)定大学士为从一品,雍正时加至正一品。清大学士无定名,时以兼职名称称呼。
乾隆时颁给大学士金质朝冠顶,又赏给紫禁城内骑马及进园落轿等特权,并可与其他正一品大臣联袂进退。大学士可兼领六部尚书及九卿(即六部尚书、左都御史、掌通政司事、光禄寺卿)、掌院学士(即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大学士的职衔可加殿阁名,如“体仁阁”、“文渊阁”等,分“协办”、“值”、“直”等。大学士可加太子太师、太子太傅等。
清大学士权力不断下降,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置军机处,大学士名义上还拥有与军机大臣同等的参议大政的权力,但没有实权。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废内阁,改设国务总理和国务次长(即后来的国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