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志是什么生肖?
奈河桥,奈何寺,奈何魂,三魂七魄。 这是我国古代对于人的灵魂的看法,认为人生有灵肉之分,身体归形体所主,而灵魂则是生命的本质;并且人的灵魂在一生中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与人的境遇、遭遇有关联性。 《礼记·祭义》曰∶“身有所忿懥(zhì),则思违之;心有所不安,则思远之;气有所不行,则思和之;体有所不顺,则思虑之。”
这里的“气”、“体”实际上指的就是人的身体状况,“气”、“体”不舒服了就要进行“思”“虑”,从外在的方面进行调整。 如果人受到惊吓,就会“魂飞魄散”,这里的“魂”实际上是比喻精神或意识。 所以“魂”实际上就是人的精神,灵魂、魂魄合称“魂魄”。 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根据生前的行为及德行进行判决,这就是所谓的“魂归地府,罪福难逃”。
佛教传入中国后采用了中国的这一观念,并加以发展,认为人是由色声香味触五根以及意、识二根构成;其中前六根属于物质性的,称为“色法”,意、识二根属于精神性,称为“心法”。 而人的一切活动都为心法所支配,如《杂阿含经》说∶“若施设欲,心为缘;若不施设欲,心亦不灭。若施设不善,心为缘;若不施设不善,心亦不灭。” 所以人的一切生命活动的主体都是心灵、意识,死亡后灵魂脱离肉体,这灵魂也就是人的意识。 由于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教义上也融合了中国人对灵魂的认识。
比如在《楞严经》中认为人的灵魂分为“本元真性”和“妄元识性”,《楞严经》也说“妄元无因,彼元无始”,显然这里是把人的意识比作流水,认为它是流动的,可以变化的。 而在其他佛经中,比如《华严经》中,认为世界的本体是“清净法身,广大圆满”,人死后的世界也是“永离恶趣,升极乐邦”(《华严经》),这个“清净法身”、“极乐邦”实际上指的是宇宙的本体或者是宇宙的最高境界。 所以这种种观点最终融合为中国佛教的“轮回转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