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还能借壳吗?
“借壳”这个词汇可能更多的是描述A股市场的行为,今天想聊的主题也是关于A股的。 首先明确定义:本文的“借壳”特指A股市场中通过资产重组的方式实现上市目的行为;当然,这种行为最后是否得以实现取决于监管机构的审核结果(当然,你也有机会成功“躲过”监管机构)。
接下来是正文。 “借壳”行为其实一直都有发生,只不过2016年和2017年是较为特殊的年份——融资难、融资贵的大环境以及随后而来的去产能、去库存的政策导向,使得许多原本不具备上市条件的企业希望通过“借壳”达到上市的目的。同时由于新股发行制度发生了变化,上市难度有所提升,这使得原本的“借壳”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从数量上来看,根据wind统计,2015年全年通过重组方式上市的个股共计34家,而到了2016年全年则仅有8家,2017年至今则有29家;虽然2017年以来已经有29家企业通过重组方式实现上市,但是从审核过程来看并不比往年顺畅。
其次从行业上来看,过去多年通过“借壳”上市的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的行业,而如今通过“借壳”成功上市的企业则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或许与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导向有关。
再次从形式上来看,以往通过“借壳”上市多以购买股权为主,而现在则是以吸收合并为主。这是因为随着《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修订,对于交易价格的判断方法发生了变化(由“现金+股票”变为“现金+债权”),为了规避监管机构和交易所对于交易价格认定方法提出的要求,参与方多采取吸收合并的形式以满足“交易价格公允”的要求。
需要提醒的是,尽管现在“借壳”行为在A股市场上时有发生,但是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随意实施“借壳”行为。按照中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一个公司的资产如果要进行转让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受让方,否则就存在因资产无法处置而导致股东权益损失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