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泉河小学合并到哪里?
近日,北京教委披露了《北京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明确表示将在未来4年内将北京市226所学校拆除或合并。其中包括27个校外培训机构。这一方案透露出了两个重要信号:一是北京正在通过政策手段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治理,二是北京将通过腾退校舍资源优先安排中小学扩容。
众所周知,过去二十年来,在“经济加快发展、实现辉煌政绩、提高生活质量”的指令下,中国的不少城市掀起了开发区、产业园建设的高潮。与这些经济新区伴生的,则是一大批依附于此的中小中小学。这些学校或高收费、或超规模,实质上都是为了满足高端产业人员的子女教育需求。北京提出对“产业新区”的配套中小学进行撤并,更多的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格局的考虑,而不是出于对当前“有财无证”培训机构的治违、治乱行为的反应。
北京新方案还强调了“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并强调“通过学校撤并,压缩总量、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城乡学校布局优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目标。
长期以来,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不少大城市,均存在农村弱、城市弱的问题。虽然大城市城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但从全国来看,这些城市人均各类设施占有量并不高,甚至属于比较落后状态。在道路、医疗、文化体育、公园等建设上,城市郊区与城区的差距较大,无法满足居民需求。解决这一供需矛盾的良策是,把更大比例的教育资源投到远郊,通过乡村教育振兴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再以乡村产业振兴推动城乡产业对称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
此前,北京已有先例。去年,顺义区第一批4.91万人接收了东城区5.2万人的学区。这5.2万人主要来自于东城区人口密集地带,其中多数为东城区老城镇居民和户籍人口,接收他们的主要是一线教师和优质学校资源。这既扩大了一般性教育公共服务供给,也实现了优质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通过城郊学校合并、资源统筹和优质教师、校长交流,是解决大城市教育城乡二元结构的上佳方案。以北京为例,近郊大花园、大山子地区与远郊各个卫星城镇和农民居住区之间的教育差异非常大。甚至一些乡和镇与乡之间的教育状况也非常不同。若在大城市范围内实施“县管校聘”,在大区或城市内部学校之间实施教师、校长交流,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非天方夜谭。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方案中,北京提出“五区”范围内要优先安排学校发展建设,其中的“五区”指的是城市重点地区、城市功能疏解落地地区的中小学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这一政策信号对于解决当下“天价学区房”问题不可谓不敏锐。近年来,北京甚至全国多个城市出现的“天价学区房”,从根本上是因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并造成家长与家庭之间、家庭与学校之间不均衡。
就北京而言,当城市重点地区学校硬件设施达到一流状态之后,吸引大量家长把孩子送进这些学校,造成区域间、学校间的教育资源不平衡。对于“名校”相对薄弱的地区而言,除了购置“学区房”或借读之外,基本没什么别的选择。而购置“学区房”造成社会层面“贫富分化”、“阶层固化”,借读则极易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并引发一系列心理与社会问题。
“五区”政策,明确了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政府责任,也弥补了原来“多校划片”政策可能出现的政府在利益上失语的潜在漏洞。这一政策信号可为全国各地参照执行。
当然,北京新的布局调整实施方案除了对学校设施合并、建立共享机制、解决“城市病”和平衡资源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之外,并未对解决当下校外培训机构乱象提出切实可行的治本之策。当然,这与该方案的目的无关。问题的实质是:方案提出了目标,但没有揭示实现目标的路径和举措。这与地方实践中表现出的对政策的执行不力、走样甚至抵触一样,还是政绩问题、利益问题。如何克服,值得深思。
正如北京教委所言:“为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实现教育公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我们决心很大,措施很多,路要一步一步走,事要一件一件做。”(作者系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凤凰教育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