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还是大学?

彭青怡彭青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917年,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政策,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从而获得了“大学之大”的美誉。如果将当时的上海市进行简单类比的话,其教育的开放性和多样性更胜一筹,堪称“大学之城”。

清末新政时期,上海的西式新教育在各方面开始大踏步地向前迈进。由于社会基础、文化积累、经济发展、舆论环境和中日关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日本、英美两国成为上海人留学的主要目的地,上海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中国留学生赴上述两国留学的主要中转地和启程地。

清末以来,上海不仅对国内其他地区的学生发挥着教育“外溢”辐射的功能,而且由于外国人在上海高度集中和外侨的日益增多,为从西式新学堂毕业的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本地就业场所。特别是作为通商大埠的上海,在20世纪之前就已取代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中心,随着20世纪初上海工商业的蓬勃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所需人才的规模急剧扩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和就业。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完成学业之后,留在了上海;另一部分人在完成学业后,又返回故乡传播新学。这种外溢辐射,对上海以外地区向新式教育的转型乃至中国社会在文化心理层面上的现代转型的推动力不容低估。

与近代全国和各省区的情形相仿佛,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社会经济实力的雄厚和文化积累的深厚,以及中外文化在此交融,对近代教育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在清末时期已取代北京在文化方面的领先地位而在全国遥遥领先,进入民国后,上海仍一直引领全国文化潮流之先,而教育则是其领先于全国的主要领域。1914年,有人在比较沿海各重要通商口岸后指出:“在上海者,以华人之数最多,以商业之兴隆最盛,以租界之位置最近,故留学日本、留学美国、留学英国、及归国留学生之人数最多。”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